“ 北京大学考古系古陶瓷考古专业硕士究生毕业,原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古陶瓷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首席鉴定师(陶瓷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陶瓷器的研究与鉴定。1992年至1997年,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全国文物一级品巡回鉴定工作。代表著作有:《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主编陶瓷篇,一级品卷、二级品卷、三级品卷)、《西藏博物馆藏明清瓷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丛书·明清瓷器卷》(2卷)、《中国陶器定级图典》、《中国瓷器定级图典》、《明清德化白瓷》、《德化陶瓷史》等。并撰写多篇陶瓷研究文章。
明代永乐一朝,国力昌盛,四海升平。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出现了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编撰等诸多惊世壮举,开创了“永乐盛世”。政局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制瓷工艺的进步,使得景德镇御窑厂在继承洪武瓷器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烧造出大量瓷器以供御用和赏赉之用,其质量精绝,为世所珍。永乐时期的瓷器品种丰富,有釉上彩、釉下彩及颜色釉三大类。瓷器装饰手法娴熟,画、划、刻、印、锥拱皆有。永乐一朝开官窑器物上书帝王年号款识之先河,此后成为定制。但永乐官窑器物署款并不普遍,仅见青花、釉里红、白釉、红釉、冬青釉等几个品种,署款方式有书写、模印、刻划三种,字体有篆书和楷书两类。明王世懋《窥天外乘》记载:“永乐、宣德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棕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永乐青花、甜白釉、鲜红釉独树一帜,被誉为“三大名品”,成为后世争相追摹的典范。
展开剩余88%永乐时期是青花瓷器生产的鼎盛时期,以造型多样,纹饰精致,青花色泽浓艳而久负盛名。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记载:“永窑……土埴细,质尚厚,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若后来仿制者殊差。"明初,随着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外贸易日益繁荣,明成祖论遣中官郑和下西洋,带回“苏泥勃青”钴料,其烧制出的青花瓷,有的带有西亚异域色彩,青花纹饰浓淡相映,层次丰富;青花色泽极为浓艳,清晰明快;图案的纹理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呈星状点滴分布,浓重处则凝聚成黑青色、藏青色,甚至下凹深入胎骨,迎光测视有凹凸之感。青花纹饰丰富多彩,有祥禽瑞兽、植物花卉、人物故事等等。
永乐青花瓷器的造型,以优美俊秀、厚薄适度、仪态万方为突出特点。由于频繁的中外文化和贸易交流,导致这一时期的瓷器在造型和纹饰上受到了西亚地区文化的影响,并出现了如八方烛台、无挡尊、执壶、花浇、僧帽壶、鱼篓尊等较为别致的器型。
01 合璧生辉
(图1)
本品为一对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八方烛台(图1)。整体由烛插、连柱、台座三部分组成。烛插和台座均呈八棱台式,中部呈束腰状。烛插插口较深,以便承插软心蜡烛。连柱呈锥柱形,连接烛插和台座。台座中空,台面下凹,用以承接烛泪。造型为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成型难度大。烛插和台座的八方造型应为分片制作镶嵌而成,并以模具辅助成型。足端无釉,外底中部涩胎无釉,有三个圆孔。
两器胎色洁白,胎质细腻润滑;釉面光润肥厚,白釉闪青,为明代永乐时期青花瓷器的典型特征。
两器所装饰纹饰相同。通体以青花为饰,色泽浓艳,局部有铁锈斑点。烛插中部以回纹为界,回纹上饰蕉叶纹,其上转折处以弦纹为饰;回纹下绘变形莲瓣纹,其下转折处锦纹装饰。连柱上部装饰锦纹,下部绘缠枝菊纹。台座承盘内部以海水纹,外部为变形莲瓣纹,承盘转折处弦纹点缀,留白处理。台座外壁主题纹饰随器物造型而分为八面,每面以方形开光为边饰,四角绘如意云纹,开光内绘折枝花卉,每面花卉纹饰略有不同,花枝均呈S形走向,相邻开光内花枝走向对称,和谐美观。足墙以回纹收尾。青花装饰纹饰繁缛,自口部至足部多达十一层,密而不乱,层次分明。纹饰精美,绘制线条细腻流畅。
(图2)
(图4)
(图3)
(图5)
八方烛台造型渊源于伊斯兰金属器。铜烛台在十一世纪至十五世纪的伊朗、埃及等西亚地区常见的实用器皿,如英国基尔基金会收藏的十二至十三世纪伊朗青铜烛台(图2)、日本出光美术馆藏十四世纪中期伊拉克或伊朗银镶嵌烛台(图3)、埃及开罗伊斯兰博物馆藏的1482-1483年埃及黄铜烛台(图4),造型上多为圆形,器表采用镶嵌等多种装饰。伊朗巴斯坦博物馆收藏的十三世纪伊朗嵌银铜烛台(图5),造型为多棱形,其与明代永乐时期的瓷质八方烛台基本相同,在器物转折处和细部处理上存在局部变化,这种差异是瓷器与金属器材质性能差异所导致的。在中国传统陶瓷器的造型中,八棱造型较为少见,且成型难度大,与传统的圆形造型相比,线条更力凸显,具有挺拔硬朗之感。八角星形装饰是外来金属器造型中较为常见的几何图案,也是伊斯兰文化艺术中的代表性图案之一。永乐八方烛台作为明代早期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两种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实为珠联璧合,合璧生辉!
02 光耀天下
八方烛台作为灯具,有燃烛照明之用,人类对火的使用和控制为灯具的发明奠定了基础。中国灯具的形制源于新石器晚期发展而来的陶豆。据《楚辞》记有“室中之观多珍怪,兰高明烛华容备。”,可知灯具的使用可早至春秋时代。考古发掘资料显示目前最早的灯具见于战国时期。灯具发展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化,材质有青铜、陶质、瓷质等。
瓷质灯具是中国灯具中的重要一类。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制瓷业的发展和蜡烛的推广,瓷质烛台成为灯具的主要形式之一,与油灯并行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灯具的两种主要形式。如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甘露元年”青瓷熊柄灯盏,可作为三国时期油灯形制的标准器之一。太原北齐娄叡墓出土的铅釉莲瓣纹灯盏,形制高大,装饰繁缛,为此时期北方油灯的代表。烛台造型颇多,以仿像生器为主要特征,如动物、植物、人物形象等,上端多为一支或几支中空圆管状烛柱用以承插蜡烛,如西晋青釉羊形烛台、北朝青釉五孔莲瓣烛台等。
隋唐时期,瓷质烛台的形制以单孔管状烛柱、双层承盘为特色,如唐代白釉龙柄烛台,柱柄双龙盘绕,形态生动。此外还有做成单层承盘的,如唐代白釉莲瓣纹烛台,柱柄呈竹节状,灯座为覆莲式,犹如盛开的莲花。宋元时期,瓷质灯具多以碗、盘形制的灯盏出现,并流行一种省油灯。烛台较为少见。明清时期,瓷质灯具的形制更为多样、烛台以立扦式双承盘烛台和中空式八方烛台为独具特色的灯具。而此形制的永乐八方烛台在造型、结构、插烛方式等方面与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烛台不同,反映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文化交流。这一时期,烛台不仅作为照明用具,也是佛供案上的供器,并成对使用。
烛台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以承置蜡烛,照明温暖为使命,在漫漫长黑夜中不仅给人以希望和力量,同时照亮人间,光耀天下!
03 举世“有”双
(图6)
(图8)
(图7)
(图9)
(图10)
(图11)
(图12)
八方烛台是明代永宣时期的典型器物,目前仅见青花和白釉品种。烛台上的蜡烛形插柱易于遗失,故现存多为乾隆时后配。永乐器无款;宣德器有六字横款,书写于承盘的转折处。1983年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有永乐甜白釉八方烛台(图6),其造型可与传世品器物相互印证。1982年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有宣德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烛台(图7),其造型和纹饰可与传世品相比较,此件青花八方烛台承盘转折处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横款,可作为宣德时期的标准器。
永乐青花折枝花卉纹八方烛台存世量极少,检索公私藏品可知,除本品外,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二件(图8、9),上海博物馆收藏二件(图10)、广东博物馆(图11)、日本出光美术馆(图12)各收藏有一件。
近二十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曾出现过三件同类作品。一件为1996年中国嘉德秋Lot1616,后现于2001年上海敬华春拍Lot105和2005年北京翰海春拍Lot2342。另一件出现在2006年北京匡时秋拍,后现于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Lot3546。此外,2017年北京匡时春拍Lot3952为永乐青花八方烛台残件,仅存台座,后现于2018年北京中汉春拍Lot0021。
本品与上述传世品在造型、胎釉、青花发色及艺术风格等方面具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只是在尺寸和局部纹饰上存在差异。本品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上海博物院藏品、2005年北京翰海春拍Lot2342纹饰相同,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蕉叶纹、回纹、变形莲瓣纹、锦纹、缠枝菊纹、海水纹、变形莲瓣纹、折枝花卉纹、回纹。北京故宫博物院另一藏品、广东省博物馆藏品、日本出光美术馆藏品、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Lot3546、2018年北京中汉春拍Lot0021、1982年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宣德青花八方烛台纹饰相同,纹饰自上而下依次为:如意云头纹、半钱纹、变形莲瓣纹、网格纹、缠枝花卉纹、缠枝莲纹海水纹、缠枝莲纹、半钱纹、折枝花卉纹、半钱纹。比较之下不难发现,两组器物在烛插、连柱、台面、折肩处、台座外壁、近足处的纹饰均有明显不同。反映出永乐瓷器纹饰组合的多样性和器物造型的丰富性。
本品和传世品的外底均有一涩圈,涩圈上分布三个圆孔,装烧时涩圈处垫一柱形垫具以防止承盘台面塌陷和台座变形,三个圆孔起到透气作用以防止受热不匀而造成局部收缩不一致。而1983年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的永乐甜白釉八方烛台,外底满釉,与本品在装烧方法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景德镇御窑厂在装烧技术上的探索进步和制瓷工艺上的多样性。
本品两件器物尺寸非常接近,同时在造型、纹饰、胎釉、青花发色等方面呈现高度的相似性,“同卵孪生”,应是同期制作,同窑烧造而成。本品与同类传世品相比更胜一筹、其品相极佳,无与伦比。作为永乐青花瓷器中的佼佼者,虽是举世无双,实则举世“有”双!
发布于:广东省配资信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