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英雄的窦建德,即便没有最终登上帝位,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依旧不容忽视。人们常说,英雄不必论成败,因为成功的背后既有不可避免的因素,也有偶然的机缘。窦建德的命运便是如此,若他当年没有死去,或许李渊的称帝之路就难以成行。
窦建德出生在隋朝末年的河北贝州漳南县,具体来说,他的家乡位于今天河北的故城县。他的名字叫窦建德,字建德,生活在573年到621年之间。窦建德并非出自显赫家族,《新唐书·窦建德传》记载他来自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简直就是一名典型的农民。但也有资料称他是东汉大司空窦融的后代,甚至与辽东宣王窦拓有些血缘关系,另一版本则让他自称为汉景帝太后父亲——安成侯充的后裔。虽说他的家世并非显赫一时,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位伟大的英雄,堪称道德典范。
展开剩余82%在《新唐书》中,窦建德被评价为“少年重诺守信,侠肝义胆”。这些话的背后,是他对友情与义气的重视。传说有一次,窦建德的同乡家境贫困,连父母去世后都无力安葬,尸体在家里无人照看,几乎腐烂。窦建德得知后,马上放下农活,拿出一笔钱帮助他安葬父母。窦建德的这一行为,赢得了乡亲们的高度敬重。甚至在他父亲去世时,前来送葬的亲友络绎不绝,送礼的人也纷纷而至,但窦建德坚持拒绝所有礼物。相比之下,同样是年轻时尚未发迹的刘邦,却经常赊账买酒,甚至带着空手和一张嘴去参加吕太公的搬家宴,随口就说随礼一万。
窦建德的行为体现了他与刘邦截然不同的品格和道德准则。也正因如此,他被誉为“君子”,一位真正的道德楷模。那么,既然如此,他为何最终反叛,投身推翻隋朝的斗争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提隋炀帝的统治风格。皇帝的统治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休养生息,关注百姓的疾苦来维持国家的安定;另一种则是好大喜功,搞形象工程,劳民伤财,甚至将民众推向生死存亡的边缘。隋炀帝显然属于后一类,而且堪称极端。
隋炀帝统治期间,民生困苦,他不仅沉迷于建造宏伟的宫殿和大运河,还进行了一系列无谓的战争。他的“面子工程”几乎耗尽了国家的财富,百姓苦不堪言。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决定迁都洛阳,动用了两百万人力、十个月的时间,重建了东都洛阳。与此同时,他还加速了大运河的建设,耗费了大量财力与人力,但这些都未能为隋朝带来应有的回报。大运河修建完成后虽然惠及后代,但隋朝却没有从中获利。最荒唐的是,隋炀帝的出巡,比起后来的乾隆下江南更是奢华至极,为了“面子”耗费巨资打造豪华的龙舟,毫不顾及百姓疾苦。
然而,隋炀帝的所作所为并非没有后果。隋朝百姓的怒火逐渐积累,尤其是在他四处征战,远征高句丽时,民众的反抗愈加激烈。在这过程中,杨玄感起义爆发,并引发了更多的民变。窦建德此时身为隋军中的小军官,正参与为讨伐高句丽做准备,但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动乱,彻底与隋朝决裂。
河北发生水灾,同乡孙安祖遭遇巨变,家庭和财产全毁,妻儿也不幸遇难。按照当时的规定,孙安祖必须参军,但他身心俱疲,拒绝服兵役。面对官府的鞭打,他反抗激烈,结果被打死。窦建德知情后,不忍心见死不救,最终决定带着弟兄们起义,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通过加入高士达的起义军,窦建德得到了重用,并凭借自己的才智,逐步崭露头角。
大业十二年(616年),在与涿州通守郭绚的战斗中,窦建德通过巧妙的计谋成功击败了对方,声威大振。此战之后,他吸引了更多的将士投奔,队伍日益壮大,成为隋末起义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窦建德的领导风格也与其他起义军首领不同,他尊重士兵,重视士气,避免滥杀俘虏,得到了众多英雄豪杰的支持。尤其在攻打河间时,他在与隋朝的官军对抗中,始终保持宽厚的胸怀。当听闻隋炀帝可能已经去世时,窦建德没有幸灾乐祸,而是以哀悼的姿态向敌方示好,最终赢得了投降的河间郡丞王琮。
这些举动无不显示出窦建德的胸怀与格局,他不仅是一位军事上的天才,更是有大志的英雄。公元618年,窦建德宣布自立为王,国号夏。但命运弄人,在同年李世民崭露头角时,窦建德在试图解救王世充时,最终未能逃脱败亡的命运。
窦建德虽然未能走到最终的胜利,但他为人仁爱,品行高洁,深得百姓爱戴。即使在他死后,许多地方的百姓仍为他修建庙宇祭祀。若非命运捉弄,历史或许会记住一个不一样的窦建德,一个英雄般的君主。而李渊的称帝之路,或许也永远不会成行。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信息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